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卷帙繁、法槌响、调解忙——揭秘民事法官一天的“多面”日常

  发布时间:2025-07-08 09:36:35


编辑

     清晨7点50分,当大多数上班族还在通勤路上,驿城区人民法院水屯法庭负责人胡静已经稳稳地坐在了办公桌前。她利落地整理着桌面上堆积的卷宗,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一份诉求、一个矛盾,她深知责任重大,必须争分夺秒。这是她作为法庭掌舵人普通一天的开始,却也是守护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一环。

晨光里的统筹帷幄:为一天定调

编辑

     8:00:精准对接,厘清脉络。胡静准时与法庭其他法官进行着简短的庭长碰头会案件审结进度、疑难复杂点、今日开庭安排……信息在务实的交流中快速流转、确认。

     8:10:系列案件,快速部署。紧接着,她脚步未停,向内勤布置了一项紧急任务——辖区内某小区因电动车电池故障引发火灾,涉及多户居民的系列赔偿纠纷因调解不成亟待立案。“材料要全,流程要快,老百姓的损失耽误不起。”胡静语气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编辑

     8:20:团队协同,明确分工。三位年轻的书记员围拢在胡静桌前。她快速翻阅着日程表,条理分明地布置任务:小颖,上午9点第一个服务合同纠纷案,准备好庭审笔录模板,重点记录证据提交情况;玥鹭,注意跟进下午那个庭前撤诉的承揽合同案,确保撤诉手续齐全;小刘,下午勘察现场的车安排好……”胡静语速飞快,条理清晰地将一天的工作“拆解”落实到每个人。话音未落,隔壁部门的同事探进头来:胡庭长,这份文件急签!”她笑着接过笔,审核后刷刷几笔签好,无缝衔接回会议。时间,在她这里仿佛被精准地切割、分配。

9:00 - 13:00)

审判席上的交响:智慧、耐心与温度的碰撞

     审判庭内,国徽高悬。换上法袍的胡静端坐审判席,开启了犹如“陀螺”般的庭审时段。

编辑

     服务合同纠纷案:庭审按计划进行,但被告当庭提出需要提交新的关键证据。胡静认真听取理由,审查其必要性后,果断宣布:“鉴于被告需补充提交证据,为保障双方诉讼权利,本案将另行组织双方进行质证。具体时间由书记员另行通知。”程序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编辑

     承揽合同纠纷案:这原本是下午的案件,但胡静的庭前沟通工作发挥了奇效。书记员报告:“庭长,原告和被告刚才联系了,被告已经把欠款全额支付了!原告现在就在立案大厅,想提前办理撤诉。”胡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立刻核实付款凭证,引导原告完善撤诉申请材料,依法及时处理。”一个潜在的庭审在高效的沟通下圆满化解。

编辑

     劳务合同纠纷案:原、被告均在外地,到庭困难。胡静创新工作方式,在征求双方明确同意后,通过建立微信群进行“云调解”。胡静化身“线上和事佬”,在群里耐心释法说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近一小时的线上沟通,被告最终承诺履行付款义务,一场跨越山海的纠纷,在指尖调解成功。

编辑

     买卖合同纠纷案:案情相对清晰,在胡静的主持下,原、被告当庭就付款金额、期限等达成一致意见。胡静迅速归纳调解协议内容,书记员现场制作笔录,双方签字确认。又一起纠纷在法庭内成功化解。

编辑

     民间借贷纠纷案:被告经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胡静神情严肃,严格依照程序推进庭审,“该走的流程一步不能少,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

     赡养纠纷案:这是上午的“硬”。法庭上,老人与子女情绪激动,争吵不休。“肃静!请遵守法庭纪律!”胡静多次敲响法槌维持秩序。她并未急于下判,而是耐心倾听双方积怨,抓住矛盾核心,一遍遍释法明理,从亲情伦理讲到法律责任。渐渐地,激烈的对抗变成了低声的讨论,最终,在胡静不懈的努力下,一份来之不易的调解协议达成了。走出法庭时,老人的眼中有了泪光,也有了解脱。“处理家事案件,不仅需要法律素养,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共情能力。”感叹道。

     此时,时针已悄然指向下午1点。

午后时光:纸笔间的休憩与奔波的起点

编辑

     短暂的休整与文书攻坚:短暂的午休胡静来说,是伏案疾书的宝贵时间。上午调解成功的案件,文书必须及时“出炉”。键盘敲击声急促而有力,她要将那些达成的共识,迅速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14:50 - 18:50) 

下午征程:田野乡间的“探路者”

     14:50 一个确认案件信息的电话,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也开启了下午的“征程”。

编辑

     15:20 又一起异地离婚纠纷。胡静熟练地拿起手机:“双方都同意离婚吗?我再打电话看看能不能调解和好!”经过与原被告再次沟通,双方仍不愿和好,并坚决要求离婚。“我们拉个调解群,在群里就离婚事宜进行线上调解!”胡静向书记员玥鹭发出了一项指令。微信群聊成了她的“移动法庭”。在指尖的交流与她的循循善诱下,3点45分左右,群内传来好消息:双方达成共识,和平分手。案件调解成功!

编辑

     15:45 追寻“消失”的被告。来不及为线上成功喜悦,胡静已带着书记员风风火火赶往顺河街道为送达一起追偿权案件的判决书,而被告仿佛“人间蒸发”,电话不通、住址难寻。她们穿街走巷,几经询问,并通过村委和被告小区物业打听,却始终未能找到这位“隐身”的当事人。送达,有时比审判更难。

编辑

     16:40 破解“送达难”。抵达雷庄村委这里涉及另一起案件的被告,长期外出务工,行踪不定,传统送达方式全部失效。胡静向村委干部详细说明情况,认真调查核实被告的下落。在确认其确实长期不在户籍地且无法联系后,村委依法出具了情况说明。这张薄薄的证明,为后续采取公告送达这一法定方式铺平了道路。

编辑

     17:00 丈量毫厘之争。未作停歇,胡静一行又火速赶往一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的涉案现场。矛盾焦点在于堂兄弟两家之间的一堵界墙及其相邻的狭小空隙。胡静深知“现场是最好的老师”。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要求书记员详细记录。最棘手的是那处关键的墙缝,缝隙极小,成年男子难以进入。身瘦削的胡静毫不犹豫地说:“我来量!”她小心翼翼地挤进那逼仄的空间,手臂伸展困难,却仍一丝不苟地拉紧卷尺,反复测量、读数、记录全然不顾墙灰蹭上了制服。书记员玥鹭在一旁打趣:静姐,您这身材优势今天可发挥大作用了!”正忙碌间,书记员小刘接到一个电话,随后兴奋地向胡静报告:“庭长,好消息!昨天分过来那个怎么也联系不上的被告,刚主动打电话来了,说明天上午就来院里说明情况!”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为紧张的工作节奏带来了一份喜悦。

     18:00 再寻无果,决心不改。返程途中,胡静记挂着下午未送达的追偿权案件的判决书。她决定“顺路”再绕回顺河街道碰碰运气。然而,再次询问走访,依然未能找到被告的踪迹。暮色渐沉,胡静眉头微蹙,但语气坚定:“回院里再想办法,查关联人,查其他联系方式。人,一定要找到,判决书必须送达到位!”

     令人惊喜的是,胡静回到办公室打开系统查看该案件时,发现被告在下午五点半已经通过短信接收了判决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的走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编辑

     18:50 华灯初上,她的办公室再次亮起灯光。喧嚣褪去,她坐在电脑前,开始处理一天繁重的“收尾工程”:上午的调解书要定稿发出,没结果的案子要制定下一步计划,庭审判决也要抓紧撰写……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走廊里回响,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

归途与港湾:守护公平的人间烟火

编辑

     当她终于关上电脑,收拾东西离开时,已经8点30分,法院早已融入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带着一身疲惫,也带着一日工作的充实与问心无愧,她踏上归途。

编辑

     推开家门,饭菜的香气和家人的笑语瞬间洗去满身的倦意。餐桌上,是家人特意留的热乎饭菜。饭后,她珍惜这难得的亲子时光,耐心地辅导孩子功课,温柔地讲解声取代了法庭上的法言法语。与家人分享点滴,是这位在法槌起落间守护公正的法官,一天奔忙后最温暖、最珍视的犒赏。

2025年6月26日

责任编辑:政治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